2022年11月1日——《联合早报——言论 -
我国中小学生写作能力不足》
杨慧贞——pslechinesehelp.blogspot.sg
我国中小学生写作能力不足
订户
来自 / 联合早报
发布 / 2022年11月1日 5:00 AM
杨慧贞
新加坡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,可是要仔细介绍新加坡,华文没有一定的程度,一定做不到。新加坡新的旅游景点在哪里?要怎么玩?介绍时,要用标准的华语,华文底子没有打好是无法做到的。
在2019年疫情之前,旅游局安排走亲子路线的台湾网红“我是老爸,我不要当爸”,他和家人介绍了新加坡。今年,旅游局又邀请嫁来新加坡的台湾媳妇“算命先生说我会在新加坡发光发热”介绍新加坡新景点。两个网红的介绍各有千秋,从著名景点到生活细节,大力推广新加坡。
为什么旅游局不选本地人介绍新加坡景点?很明显是因为国人的华文华语程度不够好。
我有两个友人,她们的孩子前几年都在上海就读,因为疫情,全家人搬回新加坡。他们的孩子在上海小学三年级已经学我国中学的成语,学生和家长都觉得积极学习华语是很自然的事,学得不亦乐乎。她们回到新加坡,看到我国小学的课本,要勉强自己降低程度,感觉很沮丧。她们也感慨:本地学生要用多少时间学习华文啊?
我国的移民人数每年节节上升,新移民纷纷选择新加坡为移民国家首选,就是看中我国的双语教育政策,既然新移民对我国的教育有反馈,那我们真的要检讨中小学的考试制度。
本地学生掌握的华文词汇有限,连介绍本地旅游景点也要靠外地网红。因为小学生被教师灌输“只要及格,保住成绩,千万不要写命题或情境作文”;中学教师也极力阻止学生写记叙文,因为担心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好,会离题。我国的教育制度就这样“一刀切”,扼杀孩子的写作能力。
教育部可以要求每间小学和中学统计:小六预考和小六会考多少学生写看图作文、多少写命题作文?中四预考和O水准会考,多少学生写议论文、多少写报章报道?
教师的责任应该是教导学生积极学习而不是阻止他们学习。学生应该是快乐学习,除了乐于讨论报章新闻,也能继续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想象空间。请教师不要为了轻松教学而“强制”学生写看图作文和报章报道。
中小学的学校考试制度要加强,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的创造力被扼杀。教育部应该把命题作文和记叙文列为会考必考题,小学生除了看图作文也要写命题作文;中学生除了报章报道也要写记叙文。试卷一的考试可分两天考,然后以平均成绩升学,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不会绑手绑脚,学生也可以培养写作能力。
很多新移民的英语和华语都是一级棒,反观我国土生土长的学生把母语学得凄凄惨惨,真是悲哀!
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(母语处)王梅凤司长10月6日在《交流站》的答复中强调“终身学习”,我认为态度还不够明确。如果华文这个科目属于基础学习,就会扼杀教师的功劳和学生的创造力。既然华文是升学的条件之一,教育部的口号“终身学习”应改成“双语都是第一语文”;这样家长可以更积极栽培孩子,让孩子参与学习华文的活动:看相声、话剧、舞台剧、创作歌曲等等。否则,本地学生学习性质薄弱,各方都没有推动力,那我们孩子的华文华语永远都不能和外地的年轻中文网红比肩。
如果有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认同,我们做家长的一定会配合,包括加强孩子在家的学习环境,更积极参加学习华文的活动。我们应栽培本地中文网红和本地作家,让学生积极写作创作,向陈哲艺导演看齐。真心希望看到本地孩子长江后浪推前浪,在华文方面有出人头地的一天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拜读了我11月1日在《联合早报》交流站发表的文章《我国中小学生写作能力不足》,这个李楠老师说:老师没有时间,很忙,要家长多教孩子。(**请问:如果家长不会教,怎么办?难道家长比老师更会教孩子吗?)
李楠: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须共同努力
来自 / 联合早报
发布 / 2022年11月8日 5:00 AM
拜读了杨慧贞女士11月1日在《联合早报》交流站发表的文章《我国中小学生写作能力不足》,深有感触。作为一名先后教过小学、中学和初级学院的华文教师,纵观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华文教育,我也有一些心得体会。
首先,旅游局选择外国网红介绍新加坡景点,是否是因为国人华语程度不好,我不便置喙;但杨女士所说的教师向学生灌输“只要及格,保住成绩,千万不要写命题或情境作文”,并极力阻止学生写记叙文的情况,我不敢苟同。
不得不说我国中小学生的华文写作能力确实堪忧。内容上缺少创意,故事情节缺少连贯性,表达上错字连篇、文句不通,甚至越来越难见到几篇书写工整、字迹清楚漂亮的作文。
其实我们的学生不单单是写作能力有所下降,就连口语表达能力也大不如前。记得十几年前我刚来新加坡教书时,学生的华文水平之高曾令我惊叹不已。当时的家长也大部分都能和我用流利的华语交流,多数家长出口成章,成语俗语都能灵活运用。可是现在很多年轻一代家长,即使会说华语,也都用英语跟孩子交流。
2020年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:在家中最常说华语的本地居民已从10年前下降,意味着英语已取代华语成为我国家庭中最常说的语言。华文虽是“母语”,却远没有享受到“母语”的地位,且在日常用语中,华文华语日渐式微,所以孩子的语言能力下降也是意料之中。此外,除了母语课,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使用英语,母语学了不用,很快就“还给”老师,所以掌握的华文词汇自然很有限。
孩子的成长,除了在学校中由老师“传道授业解惑”之外,还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;家庭的影响决定着他们习惯的养成。就像被中国老百姓称为“国民才女”的武亦姝的成长经历,她父亲正是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,才拒绝朋友聚会的邀请,放下手机,带着女儿在书的海洋中徜徉。在他们家中随处可见各种书籍,这才培养了家庭的阅读之风。
试问现在的父母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?如果父母都做不到放下手机、陪孩子阅读,怎么来要求孩子做到读写能力俱佳?学校教育再完备、教育理念再先进、教学手段再进步,也代替不了父母的陪伴和榜样作用。
我常看到绝大多数年轻父母带着年幼孩子出门用餐、游玩或购物时,都是塞给孩子一部手机,以安抚他们烦躁不安的情绪,而夫妻二人则是各滑各的手机,丝毫不管孩子。电子保姆代替了书籍和父母,这些缺失的家庭教育,单靠教师的努力是无法弥补的。
作为新移民家庭,我孩子之所以华文成绩好,是因为我和先生在家都只讲华语,也要求孩子跟我们讲华语。从孩子小时候开始,我们就每天给他们讲华文故事,家里的故事书也以华文居多,背诵过的古典诗词更是不计其数。阅读是写作的基础。阅读量大的孩子,通常写作能力都相对较强。不阅读或很少阅读的孩子,常常会脑袋空空,无从下笔。
我教过一些新移民学生,因为父母在家只重视英文,家中连一本华文故事书都找不出来,所以孩子只具备基本的听说能力,基本不认字,更不要说写作,最后只能修读普通华文。我也教过很多华文能力很强的本地孩子,这些孩子都有个共同特点,就是家长重视华文,且在家里至少有一位家长会坚持跟孩子说华语,并尽力配合老师的工作,监督孩子在家里按时完成华文作业。
所以并不是说新移民的母语不用学习,就能做到听说读写能力俱佳,本地孩子的华文就一定“凄凄惨惨”。华语学不学得好,老师的教导只是一方面,最根本原因是由从小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大环境决定的。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年年要想尽办法“推广华语”,并鼓励家长多在家跟孩子用华语交流。
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不同,擅长写作的文体也不同。有些孩子偏向理性思维,对事物能进行深入思考,他们就适合写议论文;有些孩子想象力丰富,善于描写和抒发情感,他们就适合写记叙文。考试时如果硬性要求小学生必须完成普华的看图作文、命题作文,高华的情境作文和完成文章等每一类题目,或者要求中学生记叙文、说明文和议论文每种文体都要考的话,一方面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,另一方面也违背因材施教的教育初衷。考试时给学生灵活的选择性,不在考试时“一刀切”,并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所长,这不正是体现了我国教育“以生为本”的理念吗?
在日常教学中,即使考试时不会考所有文体,老师也不会绑手绑脚,仍会根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教导孩子每一项写作技能,大多数老师还会根据自己班学生的特点和弱项,设计有针对性、趣味性的写作教学活动,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。
我们也不会阻止孩子学习,更不会限制孩子发挥想象力。老师给孩子或家长的建议,通常都根据孩子的水平和能力提出。世界上除了父母亲人,再没有比老师更为孩子着想,更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人了。因只字片语就误解、否定教师的教学,会让他们寒心的。
考试制度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,但考试不是唯一检验孩子学习成果的方式。孩子考试时虽然只能根据特定题目作答,但平时可以通过参加校内写作练习和比赛,以及全国写作比赛等活动,来提高写作能力。
此外,家长也可以培养孩子养成写日记或周记的好习惯,教导孩子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小事,引导孩子多看新闻、了解天下大事,主动跟孩子讨论热门话题,鼓励他们思考。只要能做到大量阅读、细心观察、勤于思考,提高写作能力就不是梦!
新加坡的华文教师勤勤恳恳,个个以振兴华文为己任。我们每年在繁忙的教学、行政工作之余,还挤出时间参加各种研讨会、学习班和工作坊,与时俱进,不断提高教学能力,就是为了孩子能学好华文,为了孩子能继续保持双语精英的优势,为了给孩子打开一面看世界的窗口。但我们需要家长一起携手、共同努力,为我国的华文教育尽一份力!
(作者是华文教师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为终身学习华文打好基础
订户
来自 / 联合早报
发布 / 2022年11月10日 5:00 AM
答复
谨答复《联合早报·交流站》于11月1日刊登的杨慧贞读者投函《我国中小学生写作能力不足》:
我们感谢杨女士对华文学习的意见。
新加坡语言环境独特,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背景,华文能力不尽相同。长期以来,新加坡华文教育致力于发掘学生在华文学习的最大潜能,让学生达到个人最高的华文水平。为此,从基础华文到高级华文,乃至华文语文特选课程和双文化课程,我们为不同华文能力的学生提供最适当的课程。同时,我们使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和策略,和家长以及社区伙伴并肩合作,创造学习及使用华文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。
华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沟通。学生自信且有效地在生活中使用华文,将有助于他们与世界联系,在各领域里保持优势。要使华文成为学生的生活用语,首先是通过各种学习体验,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,包括聆听、会话、阅读、写作、口语互动和书面互动。就华文写作而言,我们的课程通过教材设计和多元化的教学资源,系统地让学生按个人能力,由句至篇、从记叙抒情到说明议论,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。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,乐学善用,进行生活写作和创意写作,而不仅仅为了应考才提笔。
除了语言能力,我们的华文课程也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,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通用能力,如:创造力、社交技能与情绪管理能力等,以达到华文教学的另两大目的:文化和联系。其中,华文学习能让华族学生更深入认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,产生文化认同。掌握华文也能让学生与国外的华族社群建立联系。虽然在华文学习过程中,学生会经历考试,但考试不应是学生学习华文的主要目的,考试成绩也不是终身华文能力的指标。
有些学生在求学时便能掌握华文,运用自如,有的则是在中小学播下种子,到了职场才开花结果。我们要做的是给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,以及使用华文的信心,让他们能够在未来按个人所需,继续学习并使用。我们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把“要我学”转换为“我要学”,将“为了考试所以学”改换成“为了使用和兴趣所以学”,让学生在掌握语言基础的同时,爱上华文,为华文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让我们群策群力,为孩子创造愉快的学习和情感体验。一旦华文学习成为“我要学”“为了使用和兴趣所以学”,他们就会投入其中,乐此不疲,终身不辍。
教育部
课程规划与发展司(母语处)司长
王梅凤
我国中小学生写作能力不足
订户
来自 / 联合早报
发布 / 2022年11月1日 5:00 AM
杨慧贞
新加坡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,可是要仔细介绍新加坡,华文没有一定的程度,一定做不到。新加坡新的旅游景点在哪里?要怎么玩?介绍时,要用标准的华语,华文底子没有打好是无法做到的。
在2019年疫情之前,旅游局安排走亲子路线的台湾网红“我是老爸,我不要当爸”,他和家人介绍了新加坡。今年,旅游局又邀请嫁来新加坡的台湾媳妇“算命先生说我会在新加坡发光发热”介绍新加坡新景点。两个网红的介绍各有千秋,从著名景点到生活细节,大力推广新加坡。
为什么旅游局不选本地人介绍新加坡景点?很明显是因为国人的华文华语程度不够好。
我有两个友人,她们的孩子前几年都在上海就读,因为疫情,全家人搬回新加坡。他们的孩子在上海小学三年级已经学我国中学的成语,学生和家长都觉得积极学习华语是很自然的事,学得不亦乐乎。她们回到新加坡,看到我国小学的课本,要勉强自己降低程度,感觉很沮丧。她们也感慨:本地学生要用多少时间学习华文啊?
我国的移民人数每年节节上升,新移民纷纷选择新加坡为移民国家首选,就是看中我国的双语教育政策,既然新移民对我国的教育有反馈,那我们真的要检讨中小学的考试制度。
本地学生掌握的华文词汇有限,连介绍本地旅游景点也要靠外地网红。因为小学生被教师灌输“只要及格,保住成绩,千万不要写命题或情境作文”;中学教师也极力阻止学生写记叙文,因为担心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好,会离题。我国的教育制度就这样“一刀切”,扼杀孩子的写作能力。
教育部可以要求每间小学和中学统计:小六预考和小六会考多少学生写看图作文、多少写命题作文?中四预考和O水准会考,多少学生写议论文、多少写报章报道?
教师的责任应该是教导学生积极学习而不是阻止他们学习。学生应该是快乐学习,除了乐于讨论报章新闻,也能继续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想象空间。请教师不要为了轻松教学而“强制”学生写看图作文和报章报道。
中小学的学校考试制度要加强,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的创造力被扼杀。教育部应该把命题作文和记叙文列为会考必考题,小学生除了看图作文也要写命题作文;中学生除了报章报道也要写记叙文。试卷一的考试可分两天考,然后以平均成绩升学,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不会绑手绑脚,学生也可以培养写作能力。
很多新移民的英语和华语都是一级棒,反观我国土生土长的学生把母语学得凄凄惨惨,真是悲哀!
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(母语处)王梅凤司长10月6日在《交流站》的答复中强调“终身学习”,我认为态度还不够明确。如果华文这个科目属于基础学习,就会扼杀教师的功劳和学生的创造力。既然华文是升学的条件之一,教育部的口号“终身学习”应改成“双语都是第一语文”;这样家长可以更积极栽培孩子,让孩子参与学习华文的活动:看相声、话剧、舞台剧、创作歌曲等等。否则,本地学生学习性质薄弱,各方都没有推动力,那我们孩子的华文华语永远都不能和外地的年轻中文网红比肩。
如果有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认同,我们做家长的一定会配合,包括加强孩子在家的学习环境,更积极参加学习华文的活动。我们应栽培本地中文网红和本地作家,让学生积极写作创作,向陈哲艺导演看齐。真心希望看到本地孩子长江后浪推前浪,在华文方面有出人头地的一天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拜读了我11月1日在《联合早报》交流站发表的文章《我国中小学生写作能力不足》,这个李楠老师说:老师没有时间,很忙,要家长多教孩子。(**请问:如果家长不会教,怎么办?难道家长比老师更会教孩子吗?)
李楠: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须共同努力
来自 / 联合早报
发布 / 2022年11月8日 5:00 AM
拜读了杨慧贞女士11月1日在《联合早报》交流站发表的文章《我国中小学生写作能力不足》,深有感触。作为一名先后教过小学、中学和初级学院的华文教师,纵观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华文教育,我也有一些心得体会。
首先,旅游局选择外国网红介绍新加坡景点,是否是因为国人华语程度不好,我不便置喙;但杨女士所说的教师向学生灌输“只要及格,保住成绩,千万不要写命题或情境作文”,并极力阻止学生写记叙文的情况,我不敢苟同。
不得不说我国中小学生的华文写作能力确实堪忧。内容上缺少创意,故事情节缺少连贯性,表达上错字连篇、文句不通,甚至越来越难见到几篇书写工整、字迹清楚漂亮的作文。
其实我们的学生不单单是写作能力有所下降,就连口语表达能力也大不如前。记得十几年前我刚来新加坡教书时,学生的华文水平之高曾令我惊叹不已。当时的家长也大部分都能和我用流利的华语交流,多数家长出口成章,成语俗语都能灵活运用。可是现在很多年轻一代家长,即使会说华语,也都用英语跟孩子交流。
2020年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:在家中最常说华语的本地居民已从10年前下降,意味着英语已取代华语成为我国家庭中最常说的语言。华文虽是“母语”,却远没有享受到“母语”的地位,且在日常用语中,华文华语日渐式微,所以孩子的语言能力下降也是意料之中。此外,除了母语课,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使用英语,母语学了不用,很快就“还给”老师,所以掌握的华文词汇自然很有限。
孩子的成长,除了在学校中由老师“传道授业解惑”之外,还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;家庭的影响决定着他们习惯的养成。就像被中国老百姓称为“国民才女”的武亦姝的成长经历,她父亲正是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,才拒绝朋友聚会的邀请,放下手机,带着女儿在书的海洋中徜徉。在他们家中随处可见各种书籍,这才培养了家庭的阅读之风。
试问现在的父母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?如果父母都做不到放下手机、陪孩子阅读,怎么来要求孩子做到读写能力俱佳?学校教育再完备、教育理念再先进、教学手段再进步,也代替不了父母的陪伴和榜样作用。
我常看到绝大多数年轻父母带着年幼孩子出门用餐、游玩或购物时,都是塞给孩子一部手机,以安抚他们烦躁不安的情绪,而夫妻二人则是各滑各的手机,丝毫不管孩子。电子保姆代替了书籍和父母,这些缺失的家庭教育,单靠教师的努力是无法弥补的。
作为新移民家庭,我孩子之所以华文成绩好,是因为我和先生在家都只讲华语,也要求孩子跟我们讲华语。从孩子小时候开始,我们就每天给他们讲华文故事,家里的故事书也以华文居多,背诵过的古典诗词更是不计其数。阅读是写作的基础。阅读量大的孩子,通常写作能力都相对较强。不阅读或很少阅读的孩子,常常会脑袋空空,无从下笔。
我教过一些新移民学生,因为父母在家只重视英文,家中连一本华文故事书都找不出来,所以孩子只具备基本的听说能力,基本不认字,更不要说写作,最后只能修读普通华文。我也教过很多华文能力很强的本地孩子,这些孩子都有个共同特点,就是家长重视华文,且在家里至少有一位家长会坚持跟孩子说华语,并尽力配合老师的工作,监督孩子在家里按时完成华文作业。
所以并不是说新移民的母语不用学习,就能做到听说读写能力俱佳,本地孩子的华文就一定“凄凄惨惨”。华语学不学得好,老师的教导只是一方面,最根本原因是由从小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大环境决定的。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年年要想尽办法“推广华语”,并鼓励家长多在家跟孩子用华语交流。
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不同,擅长写作的文体也不同。有些孩子偏向理性思维,对事物能进行深入思考,他们就适合写议论文;有些孩子想象力丰富,善于描写和抒发情感,他们就适合写记叙文。考试时如果硬性要求小学生必须完成普华的看图作文、命题作文,高华的情境作文和完成文章等每一类题目,或者要求中学生记叙文、说明文和议论文每种文体都要考的话,一方面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,另一方面也违背因材施教的教育初衷。考试时给学生灵活的选择性,不在考试时“一刀切”,并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所长,这不正是体现了我国教育“以生为本”的理念吗?
在日常教学中,即使考试时不会考所有文体,老师也不会绑手绑脚,仍会根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教导孩子每一项写作技能,大多数老师还会根据自己班学生的特点和弱项,设计有针对性、趣味性的写作教学活动,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。
我们也不会阻止孩子学习,更不会限制孩子发挥想象力。老师给孩子或家长的建议,通常都根据孩子的水平和能力提出。世界上除了父母亲人,再没有比老师更为孩子着想,更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人了。因只字片语就误解、否定教师的教学,会让他们寒心的。
考试制度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,但考试不是唯一检验孩子学习成果的方式。孩子考试时虽然只能根据特定题目作答,但平时可以通过参加校内写作练习和比赛,以及全国写作比赛等活动,来提高写作能力。
此外,家长也可以培养孩子养成写日记或周记的好习惯,教导孩子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小事,引导孩子多看新闻、了解天下大事,主动跟孩子讨论热门话题,鼓励他们思考。只要能做到大量阅读、细心观察、勤于思考,提高写作能力就不是梦!
新加坡的华文教师勤勤恳恳,个个以振兴华文为己任。我们每年在繁忙的教学、行政工作之余,还挤出时间参加各种研讨会、学习班和工作坊,与时俱进,不断提高教学能力,就是为了孩子能学好华文,为了孩子能继续保持双语精英的优势,为了给孩子打开一面看世界的窗口。但我们需要家长一起携手、共同努力,为我国的华文教育尽一份力!
(作者是华文教师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为终身学习华文打好基础
订户
来自 / 联合早报
发布 / 2022年11月10日 5:00 AM
答复
谨答复《联合早报·交流站》于11月1日刊登的杨慧贞读者投函《我国中小学生写作能力不足》:
我们感谢杨女士对华文学习的意见。
新加坡语言环境独特,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背景,华文能力不尽相同。长期以来,新加坡华文教育致力于发掘学生在华文学习的最大潜能,让学生达到个人最高的华文水平。为此,从基础华文到高级华文,乃至华文语文特选课程和双文化课程,我们为不同华文能力的学生提供最适当的课程。同时,我们使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和策略,和家长以及社区伙伴并肩合作,创造学习及使用华文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。
华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沟通。学生自信且有效地在生活中使用华文,将有助于他们与世界联系,在各领域里保持优势。要使华文成为学生的生活用语,首先是通过各种学习体验,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,包括聆听、会话、阅读、写作、口语互动和书面互动。就华文写作而言,我们的课程通过教材设计和多元化的教学资源,系统地让学生按个人能力,由句至篇、从记叙抒情到说明议论,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。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,乐学善用,进行生活写作和创意写作,而不仅仅为了应考才提笔。
除了语言能力,我们的华文课程也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,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通用能力,如:创造力、社交技能与情绪管理能力等,以达到华文教学的另两大目的:文化和联系。其中,华文学习能让华族学生更深入认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,产生文化认同。掌握华文也能让学生与国外的华族社群建立联系。虽然在华文学习过程中,学生会经历考试,但考试不应是学生学习华文的主要目的,考试成绩也不是终身华文能力的指标。
有些学生在求学时便能掌握华文,运用自如,有的则是在中小学播下种子,到了职场才开花结果。我们要做的是给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,以及使用华文的信心,让他们能够在未来按个人所需,继续学习并使用。我们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把“要我学”转换为“我要学”,将“为了考试所以学”改换成“为了使用和兴趣所以学”,让学生在掌握语言基础的同时,爱上华文,为华文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让我们群策群力,为孩子创造愉快的学习和情感体验。一旦华文学习成为“我要学”“为了使用和兴趣所以学”,他们就会投入其中,乐此不疲,终身不辍。
教育部
课程规划与发展司(母语处)司长
王梅凤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